大数据分析特点?
500
2024-04-23
无线AP的设置注意
在大型的无线组网中,使用AP无线覆盖主要是因为无线AP有着很多的优势:扩网灵活、覆盖面积广、易于管理等等。在大型无线组网时,需要用到数量众多的无线AP,在对这些大量的无线AP进行统一管理时,对AP进行设置是必不可少的。
打包和部署应用程序会随部署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请注意,这些部署方案只是用于特定类型应用程序的建议方案。您的部署需求可能要求使用其他方法。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部署方案:
1.部署 ASP.NET 应用程序。
打包:应用程序和 DLL
分发:XCOPY 或 FTP 分发
可以使用 XCOPY 或 FTP 将 ASP.NET 应用程序部署到服务器上。然后,可以将两个版本的应用程序并行运行,也可以在不关闭应用程序的情况下对应用程序进行更新。公共语言运行库使一个应用程序与其他应用程序同时运行变得更加容易,并且不会造成 DLL 冲突。
2.部署“Windows 窗体”应用程序。
打包:Microsoft Windows Installer 包 (.msi)
分发:Windows Installer
使用 Windows Installer 分发“Windows 窗体”应用程序允许您同时利用安装程序和 Windows 2000 应用程序管理。还可以公布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发布应用程序,使用“控制面板”中的“添加或删除程序”选项安装或移除应用程序,以及在必要时方便地修复应用程序。
3.通过下载部署“Windows 窗体”控件或其他代码。
打包:压缩的 CAB 文件 (.cab) 或编译的库 (.dll)
分发:代码下载
分发“Windows 窗体”控件可以像使应用程序可供在 Web 宿主上下载一样简单。可以压缩组成应用程序的文件来加快下载速度。
您好,OP(Online Prediction)是指在线预测,通常用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部署方式。在OP部署方式中,模型会被放置在一个服务器上,可以通过API接口进行调用,实时预测输入数据的输出结果。
OP部署方式可以实现快速、高效的模型部署,适用于需要实时预测的场景,如推荐系统、广告投放等。
pass采用分开安装的方式部署,VM1部署pass平台Registry节点,VM2部署pass平台Server节点,VM3部署client节点。
Flink支持三大部署模式:
1. Local 本地部署
Flink 可以运行在 Linux、Mac OS X 和 Windows 上。本地模式的安装唯一需要的只是Java 1.7.x或更高版本,本地运行会启动Single JVM,主要用于测试调试代码。
2. Standalone Cluster集群部署
Flink自带了集群模式Standalone,这个模式对软件有些要求:安装Java1.8或者更高版本;集群各个节点需要ssh免密登录。
3. Flink ON YARN
工作流程如下所示:
首先提交job给YARN,就需要有一个Flink YARN Client。
第一步:Client将Flink 应用jar包和配置文件上传到HDFS。
第二步:Client向REsourceManager注册resources和请求APPMaster Container。
第三步:REsourceManager就会给某一个Worker节点分配一个Container来启动APPMaster,JobManager会在APPMaster中启动。
第四步:APPMaster为Flink的TaskManagers分配容器并启动TaskManager,TaskManager内部会划分很多个Slot,它会自动从HDFS下载jar文件和修改后的配置,然后运行相应的task。TaskManager也会与APPMaster中的JobManager进行交互,维持心跳等。
部署方式包括集中式部署和分布式部署。主要是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连接方式。
1 GPU共享的部署方式有两种:静态共享和动态共享。2 静态共享是指将GPU的内存分配给多个任务,并在任务执行期间保持不变。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每个任务都有固定的内存资源,避免了内存竞争的问题。然而,静态共享可能导致内存浪费,因为某些任务可能只使用了部分内存而浪费了剩余的内存。3 动态共享是指根据任务的需求动态分配GPU内存。这种方式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内存资源,避免了内存浪费的问题。但是,动态共享可能会引入内存竞争的问题,因为多个任务可能会竞争同一块内存。4 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景,选择适合的部署方式是很重要的。静态共享适用于任务内存需求相对稳定的情况,而动态共享适用于任务内存需求波动较大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重要性来进行合理的内存分配,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效率。
2013年5月,我们收到一个电话线索,客户需要支持几十亿数据量的实时查询与分析,包括数据抓取和存储,我们经过一番努力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客户觉得有些不妥,决定自己招聘Hadoop团队,实施该系统……
半个月后,客户打来第二个电话,明确表示Hadoop未能满足实时大数据分析的需求,决定接受我们的方案,但是客户要求我们不仅出产品,还要负责实施……
于是乎,开工!
项目价值
CMNET网间流量分析与监控系统(简称流控系统),是中国移动分公司的一个项目。项目要求能基于时间、地区、运营商、业务、App、IP分组、域名等维度对全省的上网流量进行实时分析和报告。这些分析报告能给客户带来如下好处:
1. 实现对接入链路和基站的全程监控。例如,一旦来自某链路或基站的流量很低,可及时对链路和基站进行检修,这将大大降低故障率。
2. 由于具备了对链路和基站进行全程监控的能力,客户可以对链路和基站的带宽进行动态调整,基于需求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3. 覆盖全省的全量数据,能提供基于业务/地域/App/行业/域名等维度的数据分析报告,具备100%的可信度和极高的商业价值。
数据流向
上网数据从硬件设备中抓取出来,形成压缩的日志文件存储在服务器上,服务器每五分钟生成新的日志文件。该服务器提供FTP访问。
我们方案中承担的流控系统,将通过FTP每五分钟访问一次日志文件服务器,将新生成的压缩日志文件抽取出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增量更新的ETL过程,如下:
1. Extract: 定期抽取的日志文件并解压缩。
2. Transform: 解析出上网信息,同MySQL的维度表进行关联,生成包括业务/地域/App/行业/域名等维度的宽表。
3. Load: 将数据装载入我们的分布式集市。
初期验证(POC)
中国移动的日志数据分G类和A类,各取几块样本日志文件,验证数据流向的可行性以及性能。
我们很快完成了ETL的整个过程,宽表数据被成功地装载入我们的分布式集市。
性能上,我们按照用户提出的每天数据量5000万条增量,计算出支持100天50亿数据量的分布式集群所需的磁盘空间、内存总量、和CPU总量。由于客户一再强调预算有限,于是配置了6台低配PC server:1cpu x 4core,32G内存,1T硬盘。
我们模拟了常用的用户场景,整个系统的响应能力基本满足需求。系统架构如下:
正式实施
中国移动分公司的上网数据在内网,一般不提供外网连接,需要严格申请之后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外网连接。因而,我们先把整个系统的ETL工作开发完成之后,才正式申请了外网连接进行数据装载。
从开始进行上网数据的ETL工作,我们就发现数据量与预期严重不符。预期的上网数据是每天不超过5000万条,但实际上每天的上网数据在6亿条以上,100天保存的数据量将会达到惊人的六百亿条。6台低配PC server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完全达不到“海量数据、实时分析”的设计目标。我们赶紧联系客户,确定上网数据每天6亿条以上,而不是之前预估的每天5000万条左右。怎么办?
系统重构
经过与客户的详细沟通和理性分析,大家一致决定进行系统重构。
上网数据的日志文件是5分钟粒度的。我们将上网数据按照分析需求分为两类:
1. 细节数据:保留三天的细节数据(5分钟粒度),共约20亿条。这样,由于保留了细节数据,客户可以对近三天的上网数据进行任意的探索式BI分析。
2. 汇总数据:在认真研究了流控系统的分析报告需求之后,我们将五分钟的细节数据汇总为两小时的汇总数据。这样数据量可以降到约为原来的1/10,100天的数据总量大约60亿条。
重构之后的数据流如下:
后期,我们陆续进行了一些系统调优,包括JVM调优、存储调优、计算调优等等。客户打开一个Dashboard的响应时间基本控制在秒级,最极端的分析报告也能在一分钟之内生成。基本实现了“海量数据、实时分析”:
1. 系统定期推送日报、周报和月报。
2. 系统支持探索式BI分析。多数分析请求达到了秒级响应。
案例总结
1. 项目的数据量非常大,100天超过600亿条日志;
2. 项目的预算非常有限,采购了6台低端PC Server。硬件投入不大,软件性价比也很高;
3. ETL过程难度较高,随着降维的需求加入,BI层难度也相应提高;
4. 为达到秒级响应,以支持探索式BI的交互式分析,对系统进行了多个层面的优化。
结束语
有了大数据,还要从大数据中提取价值,离不开分析工具,通过丰富的分析功能,在繁杂的数据中找到其中的价值。而大数据给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挑战,需要高性能计算做支撑,才能在大数据的金矿中挖到金子。
这些案例的成功实施和上线,完美诠释了我们的大数据之道:大数据,小投入。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家公司要想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就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大数据环境。大数据环境部署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涉及到软件、硬件、网络等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将详细介绍大数据环境部署的流程、关键考虑因素以及最佳实践。
大数据环境部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首先,团队需要明确需求,确定部署的目标和范围。然后,进行现有基础设施的评估,看是否需要升级或扩展。接下来是选择合适的大数据平台和工具,例如Hadoop、Spark等。之后,进行系统的设计和规划,包括网络架构、硬件配置等。最后,进行部署和测试,确保系统稳定可靠。
为了实现一个高效稳定的大数据环境部署,团队可以遵循以下最佳实践:
总的来说,大数据环境部署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厚积累。通过合理规划和实施,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数据洞察和商业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企业纷纷意识到大数据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而大数据部署架构的设计和实施则成为了企业必须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大数据部署架构是指用于支持大数据处理和存储的系统架构和设计。它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方面,是保证大数据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
一个合适的大数据部署架构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资源,实现数据驱动决策,提升业务效率和竞争力。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拥有有效的大数据部署架构已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设计一个有效的大数据部署架构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根据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的不同,大数据部署架构可以分为多种模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数据应用的不断深入,大数据部署架构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加智能、高效的大数据处理架构的出现,为企业带来更多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