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基本含义

797科技网 0 2024-10-17 16:28

一、大数据的基本含义

大数据的基本含义

大数据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它不仅涉及到数据的规模,更关注数据的价值和意义。所谓大数据,指的是规模庞大、种类繁多且变化迅速的数据集合。这些数据量通常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能够处理的范围,因此需要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来存储、管理和分析这些数据。

从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高速、多样和大容量。高速意味着数据的生成和流动速度非常快,需要实时或近实时地进行处理;多样则指数据的来源多样化,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而大容量则代表数据量庞大,需要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来处理。

除了技术特征外,大数据还具有重要的商业和社会意义。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发现用户行为模式、市场趋势和潜在机会,从而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决策方案。同时,大数据还可以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如医疗保健、城市规划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也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工作。但与此同时,大数据的应用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据质量与真实性保障等方面的挑战。

总的来说,大数据的基本含义不仅仅是指数据的规模,更涵盖了数据的特征、意义和应用。只有深入理解和研究大数据,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和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三大基本含义?

信息化的含义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三、四大陷阱的基本内涵及含义?

四大陷阱的内容是

一是中等收入陷阱。

二是修昔底德陷阱。

三是金德尔伯格陷阱。

四是气候变化陷阱。

四、法名的基本含义?

意思是指:和尚或道士出家之后由师傅根据谱排起的名字,是道号和法号的统称。出自《法苑珠林》卷八:“与其法名,大曰法缘,小曰 法彩 。”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二:“诏唃斯罗前妻赐紫衣师号及法名。” 清昭连 《啸亭杂录·王树勋》:“ 树勋幼入京应试,不售,乃於广慧寺为僧,法名明心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 长庚 ’。”

五、升调的基本含义?

英语朗读时语调来自于音调的变化,以降调和升调为两种基本语调.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命令,表达"完整","肯定"的含义;升调用于提问等,表达"不肯定","礼貌","委婉"的含义. 即:降调给人一种完结的印象.能使用降调的句子有:陈述句,特殊疑问句,带命令口吻的祈使句,感叹句等. 一般疑问句用升调,特殊的疑问句用降调。. 反意问句的疑问部分用升调表示一种不肯定, 根据英语的节奏规律,话语说起来所需的时间不决定于它有多少个词,多少个音节,而决定于它有多少个句子重音,假如句子重音之间的非重读音的节数多,结果必然是说起来要快一些,含糊一些,如何顺利地从一个重读音节移到下一个重读音节,把重读音节之间的非重读音节读好是讲好流利,自然的英语的必备条件.使音节的移动顺利自然的方法之一是将句子或短语法关系密切,可以一口气读下去,而且词之间的音节可以产生一定关系的词连在一起读,听起来好象拼在一起一样. 连读是英语话语的自然现象.掌握这一语音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英语话语的流利程度,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听力.

六、奴婢的基本含义?

奴才属于奴隶的一个分支,属于比较主动依附的奴隶,含贬义。奴仆也是奴隶,虽然其中有些是雇来而不是抢来买来的,但因为穷苦/地位低下且不掌握什么社会权力,只能任人摆布欺负。婢为女奴。婢女,有这个词。奴则男女都有。奴婢,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是女奴自称,或一般奴隶自称。

七、edi的基本含义?

EDI(Electrodeionization)又称连续电除盐技术,它科学地将电渗析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融为一体,通过阳、阴离子膜对阳、阴离子的选择透过作用以及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离子的交换作用,在电场的作用下实现水中离子的定向迁移,从而达到水的深度净化除盐,并通过水电解产生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对装填树脂进行连续再生,

八、灵光的基本含义?

灵光一现,比喻灵感突然出现。 灵光

①神异之光;指画在神像头部的光辉

②灵魂寄居於人体所发出的负荷电离子之总称【人活则灵光在,人死则灵光脱离即将腐朽的肉体而去、所以修灵的人都认识灵光的存在】

③灵感如光,光速是很快的【299792458m/s=299792.458km/s】 一现,指出现的时间很短。

九、泪水的基本含义?

泪水,即眼泪,在眼球外上方有泪腺,泪腺中分泌出来的液体就是泪水。

一般在人悲伤到极点时,泪水会流出。泪水用于保持眼球的湿润,洗刷异物等。

十、道路的基本含义?

道路并称,二字的基本意义都是由一地通往另一地的路径。在使用过程中,除少数情况外,两个字却是不能互换的。例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而不说“路可道,非常路”;鲁迅说“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而不说“世上原本没有道,走的人多了就有了道”;李白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不说“大路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不说“条条大道通罗马”。

从字形来看,“路”字可以理解为“各迈各的脚”,意识是只要迈步顺着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字则应理解为“在脑袋指导下而走”,意思是必须用脑袋思考、探索而走通的路径。进一步,“路”是连通人们经常前往目的地的路径,只需顺着就行;“道”则是通往个人所希望的目的地并且少有人走甚至杳无人迹的路径,必须随时用脑袋分析、思考和探索,才有可能走通。

“道”字仅见于金文,中间是手托着首(脑袋)或直接将脑袋藏在衣服中,意思就是用衣服把头蒙起来,用来表示一种人们必须走通而到达目的地的路径,但走起来就像用衣服蒙着头一样,要摸索着前行。如果不是迫切希望前往的目的地,没有人会像被蒙上头一样走向一条陌生的路径。蒙头确实与行走紧密相关。如果我们被突然蒙上头,第一个感觉就是寸步难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双眼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蒙上双眼一般就很难保持行走时的身体平衡。所以,金文中的“道”字,指的应该就是陌生而必须走通才能到达目的地的路径。这可能就是古人单用“道”字表示道理、法则、规律之类抽象概念的原因所在,例如,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等。

金文中“路”字与楷书的“路”字字形相似。据《中华大字典》解释,古人经常假借“路”字用作暴露的“露”字,而且“路”字又与平陆的“陆”字读音相同。古人有一种解释说,平陆上的路径称做“路”,说明“路”是明显可见的,人们一眼就可以认出的路径。

综上所述,“道”和“路”二字的区别在于,路是眼睛明显可见的路径;道则是眼睛看不到或看不清,必须由头脑分析、思考和探索才能迈步而行的路径。 在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记载使役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继而产生了行道。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间,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从殷商的废墟地发掘,发现也有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

公元前11世纪─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道路分为市区和郊区: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可见,当时周朝的道路已较为完善。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换为栈道,这是战国时期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221年─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驰道网,这种驰道可与古罗马的道路网媲美。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为沟通中国与中东及欧洲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公元581─681年,建造了规模巨大(数千里)的道路工程。

公元618──907年,唐太宗下诏书于全国,保持全国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实行道路保养。当时的道路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公元960──1911年,在宋、元、明、清几代中,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贡献。从清朝末年始,近代道路发展的重点转向西方。 公元前20世纪,埃及人为建筑金字塔与人面狮身像,把大量巨石从采石场运面工地上,由此建

造了道路。另外,在一些主要城镇的市场和道路上,采用平光的石板砌成,其中有些道路是用砖铺起,涂以灰浆,再铺上石头路面。

公元前12世纪,亚述国王提格拉·帕拉萨一世为便于战车行驶,下令修筑长距离道路。公元前6世纪,希拉达塔斯记载过他曾旅行经过皇家大道,这条道路连接波斯民族的古都苏沙和安娜托力亚,总长1600公里。如果没有这条路,旅游者需花3个月的时间。当时的皇家信差们往返两地只需费时9天。只是当时修筑这条路的目的不是为运输,而是为了全国通信系统的联系。

古罗马时代,道路得到惊人的发展,实现了以罗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说法的由来。为尽量缩短村镇之间的距离,道路直穿山岗或森林,以形成将首都罗马用道路和意大利、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小亚西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联成整体。这些区域分成13个省、322条联络干道,总长度达78000公里。可以说,当时建造道路的工程结构水准颇高。时至今日,在公路建造工程中,有许多方面还采用着当年罗马人所开发的工程技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西方道路发展停滞。

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工程师特雷萨盖发明了碎石铺装路面的方法,并主张建立道路养护系统。在他的影响下,拿破仑当政期间,建成了著名的法国道路网,为此特雷被尊称为“法国现代道路建设之父”。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出现的特尔福特和马卡丹等热心研究道路的专家。特尔福特认为:鱼脊型路面不宜过高,尽量避免修建徒坡道路。并采用一层式大石块基础路面结构,中间铺砌大石块,两边用较小的石块以形成路拱。马卡丹认为:不需要最下一层片石,在路面上铺一层碎砾石,就可平坦而坚固。实践证明:马卡丹式公路很适合当时的马车行驶。此后,欧洲各国相继修建了这种公路。

20世纪初,汽车获得了飞跃的发展,马卡丹式公路路基不适应汽车行驶要求,人们又开始大量修建沥青和混凝土铺装的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建立了高速公路,从此各国都有相应发展,高速公路已经成为现代化公路的标志。

现代城市的发展,人口密集与交通量成正比,高速公路的出现为人们长途、大量、迅速地运输和避免交通事故提供了条件,更为城市道路的规划平添一份姿彩。

php 查询大数据
关于大数据的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