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特点?
500
2024-04-23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内控大数据,这是目前在企业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企业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内控大数据指的是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过程。通过收集、分析和挖掘海量数据,企业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的风险挑战。传统的内部控制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风险管控的需求,因此引入内控大数据成为必然选择。
通过内控大数据,企业不仅可以实现对风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还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精准度。这对于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内控大数据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企业在应用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安全性难以保障、人才匮乏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解决方案来应对。比如加强数据质量管控、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机制、培养内控大数据专业人才等。
内控大数据作为企业提升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工具,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内控大数据的意义和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数据内控是指将业务工作通过完善的基础统计报表体系、数据分析体系进行明确计量、科学分析、精准定性,以数据报表的形式进行记录、查询、汇报、公示及存储的过程,是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之一。
数据内控的目标在于为管理者提供真实有效的科学决策依据,宣导与时俱进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促进企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内控数据是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中国首个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数据库(以下简称DIB数据库),是在借鉴国外Audit数据库设计的基础之上,融合了迪博多年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的业务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内控数据由7个大型的专业数据库,25个子数据库组成,内容涉及200多个细分行业、2000多家国内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事业单位以及世界500强的海外上市公司的披露信息。
内控数据的采集来自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COSO等国内外官方网站及行业权威机构的公开信息,以及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公开信息,内容涉及企业/行业风险信息、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缺陷、违法违规、关联交易、并购重组、诉讼、外部审计、法律法规、内控动态等所有影响和反映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情况的相关数据、信息。
内控数据由从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多年研究的资深研究人员实时追踪各行业的动态,挖掘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相关联的数据、信息,以做到及时更新。研究人员分小组每日追踪各子数据库信息,每月批量更新数据,少数数据库因其特殊性每年或每半年更新(如内部控制库)。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控制要素: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
(二)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某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企业雪上加霜;有的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
销售及收款制度、采购及付款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仓库管理制度、研发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会计税务管理。
内控建设的八个要点:即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首先要能看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这三张表,这是基础。其中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资产负债和权益在某时点的信息,损益表现金流量反映的是期间发生额之类。在此建议不需要关注所有信息,抓住重点就行,也不要只看数字,要看数字背后的东西。
1、货币资金
不仅要看余额,还要看发生额,每个月现金的流入流出情况对经营者来说是很重要的,要有资金计划,充分利用资金,不能有闲置,更不能短缺;
2、投资
投资知道的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就是普通人也应该都知道点,但投资相关的金融财务知识实在太多太专业,老板们掌握不住怎么办?建议还是在投资之前让财务做好项目书,力求专业,从财务角度做好分析,老板们只要能看懂就行,这个要求不高吧?
3、往来款项
这里要关注授信,关注账龄,每个月要有个客户账龄分析表,超账期的,超授信的都是风险,都是利润,要重点关注,对业务来说,放几天不收,他们就能从中搞到好处,对财务来说,这都是工作量,人都有私心,所以老板只能靠自己;
4、存货
存货也是资产,闲置一样是浪费,怎么利用老板们应该都很清楚,在此就提醒二点,一是存货明细账和存货盘点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不当一回事;二是重视发出商品,发出商品其实是债权,发出货的同时钱也就出去了,一样要有账期,一样要算利息,更要及时了解及时结算;
5、固定资产
别看固定资产金额大,反而不用特别关注,只要让管理部门做好登记,不要让资产闲置浪费就行。
6、成本和费用
老板要学会分清成本和费用的关系,成本是要和收入配比结转的,费用是当期发生的,两者不是一回事,所以老板要关注个人借款挂账的情况,这也是对公司资源的占用。还要关注成本归集的合理性,关注有没有为了提高业绩把费用当成本核算的情况。
7、预算管理
这个其实很重要,业务报费用合不合理其实财务很难把关,没有预算,老板也只能听业务说,老板也是人,老板也不想让员工骂,天天做恶人,有预算就有了依据,无形中就多了一道关口。
8、内部控制
这个老板们其实多少都会点,再学点理论知识就够了。内控的核心就规范化、流程化,一切都要按制度来。那制度的核心又是什么呢?个人理解就是分工要科学,一人为私,两人为公,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要能通力合作,又要相互牵制。
9、税务
税务知识其实是非常专业的知识,很多财务人员都不见得懂多少,对老板当然不能要求太多,知道点增值税基本原理就成。但是不懂税怎么知道自己家的税有没有多交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同行多交流,查查自己家的综合税负,再问问别人家的,有了比较再问原因,多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然和税务局相关人员多打打交道也是个办法。
10、工程
有人提到固定资产要注意,其实要注意的是固定资产形成以前的在建工程,所以项目立项造预算才是最重要的,这其实不是财务的事,最多需要财务发挥监督职能,老板只要把人用好就行。
总结:因为有的财务人员要么太懒,该做的事不做,把账做完就结束了;要么太精,把财务工作当人情;要么太保守,没事和业务对着干。反正老板要找个合适的财务并不容易,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不是要亲力亲为,只要抓住关键点,有事没事敲打一下,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人盯着,对财务工作的提高和开展也有好处。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流程如下: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相互制约、监督检查,企业建立与实施内控体系应当遵循的五项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的内控体系应当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各个阶段、各个层级,涵盖了营管企业每一项经理活动的过程始终,体现了内部控制的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特性。
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