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特点?
500
2024-04-23
1.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中国火箭之父)
出生于上海,祖籍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称。因为钱学森回国效力,使得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邓稼先{1924.6.25—1986.7.29}(中国核计划之父)
汉族,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并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邓稼先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我国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华罗庚{1910.11.12—1985.6.12}(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汉族,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在江苏丹阳。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的美称。
4.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地质力学理论创始人)
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李四光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2009年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和《地质力学概论》。
5.茅以升{1896.1.9—1989.11.12}
出生于江苏丹徒。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1917年获得了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得了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是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和工程教育家。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周培源(1902.8.28-1993.11.24)(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江苏省宜兴县人。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1993年,经中国有关部门的批准,正式成立周培源基金会,希望借此机会,能扶持更多年轻人,不要埋没国家的人才,他也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7.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
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8.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
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赵九章是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他是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是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
9.钱三强{1913.10.16—1992.6.28}
汉族,出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是核物理学家,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
10.袁隆平{1930.9.7-}(杂交水稻之父)
汉族,出生于北京,他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他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于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学技术奖。
除了以上几位院士外,还有许多其他在大数据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院士。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产业应用、政策制定等方面为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数据领域将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推动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数据技术正在不断地发展,其应用场景也日益广泛。作为大数据领域的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关注院士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般指的就是两种,即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
1946年,中国的科学家们觉得,中国的院士也应该诞生了。
起初拟命名为“会员”,觉得太俗。
后称为“学侣”、“院侣”,没有了科学倒有了宗教味。
有的说按西方叫法译为“院员”吧,更不好听,好像扫大街的清洁工。
几经周折,傅斯年先生倡议称为“院士”。听着看着,都有深邃和高雅的感觉,经表决,一致通过。
1948年3月,中国院士终于诞生了。
通过层层选拔,拟定出一份儿402人的名单,再由院士评议会审定其中的105人为院士候选人,最后,评议会进行了选举,结果81人当选中国第一届院士。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
数理组(含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技术科学)28人: 姜立夫、许宝蘅、陈省身、华罗庚、苏步青、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李四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建、谢家荣、竺可桢、周仁、侯德榜、茅以升、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含生物学、农学、医学药学、人类学、心理学)25人: 王家楫、伍献文、贝时璋、秉志、陈桢、童第周、胡先、段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社会科学)28人: 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余嘉锡、胡适、张元济、杨树达、柳诒徵、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顾颉刚、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郭沫若、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马寅初、陈达、陶孟和。
1948年9月23日,在南京的北极阁召开第一次院士大会,上述81名院士中,到会仅48人。
1955年,上述81名院士中的46人,进入了新中国第一批院士(学部委员)的行列。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截止到2020年10月份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4人,化学部128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0人,地学部132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5人,技术科学部141人;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拥有外籍院士82人。
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882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28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26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11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1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11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55人,农业学部77人,医药卫生学部123人,工程管理学部58人(其中跨学部院士25人);此外还有外籍院士66人、已故院士188人、已故外籍院士16人。
1、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2、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3、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4、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
5、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
6、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7、徐至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
8、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9、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0、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美国院士与中国院士区别如下:
第一,美国的院士是荣誉头衔,中国的院士是职称,两者根本性不同。
第二,难易程度不同。中国科学院是政府成立的,而美国科学院是民间组织,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权利要远远大于美国科学院的院士,在各自国家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在中国的分量和话语权是远远超过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美国的话语权。
第三,数量上不同。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概有600多名,而美国科学院院士有3000多名,如果只是考虑在各自国家的难度的话,中国院士的晋升难度明显高于美国,参评的人多,而最终评上的人少,显然难度更大。
第四,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建设难度要低于本土院士的建设难度,而且女性还有优待。
第五,评选标准。中国更侧重于实用性,你搞这个东西够不够前沿无关紧要,但一定要有用,实用性要强,能解决生活中的关键性问题,那你评上的概率就很大。最典型的代表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只要能拿三大奖,意味着距离院士也就一步之遥。而美国不同,美国更注重前沿性,你做这个东西有没有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不能够前沿,只要能够前沿,即使错了也没关系,反正院士只是个民间组织,而且数量也多,给错了也没什么关系。
每两年选一次,增选工作持续10个月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增选每两年(奇数年)进行一次,候选人可单独通过院士或有关学术团体提名,也可以同时通过以上两种渠道提名,但不受理个人申请。
根据中国工程院去年12月公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两种提名渠道中,院士提名方式规定,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名3位候选人。候选人获得3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3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2位。
年龄超过65周岁的候选人,获得6位院士的提名方为有效,且仅能接受6位院士的提名,其中本学部院士应不少于4位。
学术团体提名方式则规定,中国工程院委托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的提名工作,候选人年龄不得超过65周岁。中国科协所属的有关全国学会负责推荐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候选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负责推荐所属行政区域的候选人,中国科协组织对以上两种方式推荐的候选人进行提名。
从评选流程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从增选当年的1月1日起,要持续10个月之久。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日程安排中国工程院去年12月公布的《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日程安排》显示,2021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1日启动,开展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至3月31日截止报送材料。报送的院士提名和学术团体提名将进行资格审查和形式验收,4月底公布有效候选人名单。
6月的第一周将开展第一轮评审会议,公布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7月1日至7月30日,候选人材料公示,主管部门审核把关。投诉截止日期为7月31日。
第二轮评审会议在10月的最后一周开展,届时将公布终选候选人名单,并由全体院士投票终选。全部流程完成后,才能公布当选院士名单。
以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为例,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2019年3月31日结束,2019年4月30日公布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
2019年6月6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共222位。当年7月1日-30日,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的材料在其单位进行公示。
经过层层评选,2019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
不是院士候选人,距离当选至少还要闯过7“关”
从最初的提名,到确定531位有效候选人,再到最终75位当选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增选工作过程中,绝大多数候选人会经历落选。
中国农业大学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分别是石元春、李季伦、吴常信、陈文新、武维华,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分别是:石元春、曾士迈、汪懋华、戴景瑞、李宁、康绍忠、李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