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502
2024-04-23
近海海上调查实践的目的 海上实践的目的主要是要求本科生,了解海洋科学研究数据获取、分析的全过程,掌握 部分观测仪器的使用要领。
以下是我的回答,海洋环保调查的意义在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通过调查,我们可以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评估其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海洋环保调查也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建设美丽海洋、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洋地质调查的预算标准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调查范围、调查深度、设备和人力资源需求等。
通常情况下,海洋地质调查的预算包括船只租赁、设备购买和维护、人员工资、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等方面的费用。
具体预算标准因项目而异,但通常需要数百万到数千万美元不等。此外,还需要考虑研究目的、时间周期和科研机构的要求等因素,以确保调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你好,海洋调查规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调查目的和范围:明确调查的目的、范围和所需数据的类型和数量;
2. 调查设计:确定调查的方法、采样点位、采样频率和采样量等;
3. 数据收集:按照调查设计进行采样和数据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5. 数据报告:编写详细的数据报告,包括调查的目的、方法、结果和建议。
此外,海洋调查规范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保障调查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海洋调查船是专门用于海洋调查的船舶,主要用于收集各种海洋数据及进行科学研究。其主要用途包括:测量海洋物理环境、水质、水文、地形和地貌等基础数据;调查海洋生物资源,如鱼类、贝类、藻类、珊瑚等,以及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海底地质勘探、地震海洋学研究和海洋工程勘察等。此外,海洋调查船还可用于进行海上抢救和搜救等紧急救援任务。海洋调查船在保障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推进海洋科学研究、扩大航运业务和维护海上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29日圆满完成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2017年南海综合考察航次任务,抵达深圳补给。本航次中,我国首次实现了缆控式和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深海交汇拍摄,不同类型装备协同作业,同时对南海一冷泉区进行了精细调查,取得了大量生物样品。
亮点一:水下机器人深海“约会”
在1000多米深的黑暗海底,一个根据预编程自主航行的机器人穿梭而过,能用另外一个机器人在海底准确找到它并跟踪拍摄吗?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做到了!
7月26日,“科学”号搭载的缆控式遥控无人潜水器“发现”号与自治式水下机器人“探索”号在南海北部实现深海交汇拍摄,这也是我国首次实现上述两类水下机器人交汇拍摄。
航次技术首席、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李硕说,虽然看上去是一次简单拍摄,但里面蕴含了非常复杂的技术体系,非常令人兴奋。
李硕介绍,“探索”号是自治式水下机器人,下水后根据预编程自主航行。在本潜次中,它保持距海底5米进行光学拍照。要实现这两类水下机器人交汇拍摄,“探索”号稳定性和可靠性要非常高,航行位置和姿态控制要非常精准,导航定位能力要非常强,这样才能克服海底洋流和复杂地形影响,按照预设路径和时间出现在预定位置。
航次首席科学家孙松说,要实现交汇拍摄,还需要母船和遥控无人潜水器“发现”号的精准配合。由于“发现”号和母船之间有一根缆相连,因此母船要有非常精准的动力定位能力,同时“发现”号要具备精准导航定位能力,准时准确出现在相应位置,捕捉并跟踪拍摄“探索”号。
“两种不同类型的水下机器人和母船由三个不同团队操控,这次交汇拍摄体现了三个团队高水平的操控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能力。”李硕说。
亮点二:不同类型探测装备协同“作战”
航次第二航段开始后,科考队员率先将“探索”号自治式水下机器人布放到海水中,它随即开始进行大范围地形扫描和拍照。
基于“探索”号探测资料,科考队员选择了最想要调查的区域,连夜将“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布放到水中。
在“发现”号即将结束作业时,科考队员又将深海着陆器布放到海底。“发现”号准确找到着陆器位置,将其移动到科学家最想观测位置。深海着陆器将拍摄冷泉区生物三个月的生活习性和变化。
这只是“科学”号搭载的系列海洋探测装备协同作业一个缩影。本航次中,还实现了高通量深海海水采集及分级过滤系统、海洋生物光学剖面测量系统和船舶自身海洋探测装备的协同作业。科考队员在本航次还布放了12台水下滑翔机,开展组网同步观测,可测得流体温度、盐度、浊度、含氧量、海流强度和运动方向等数据和资料。
孙松说,此次利用“科学”号搭载我国自主研发系列海洋探测装备开展协同作业,提高的不仅是科考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决海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亮点三:探秘南海冷泉“海怪”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但在深海的冷泉区,这里漆黑、高压,到处都是甲烷等化学物质,但却有非常繁茂的生物生存,这让科学家非常感兴趣。
冷泉是指来自海底沉积界面之下,含有硫化氢、甲烷及其他富碳氢化合物的流体的渗漏活动,这些流体与海底温度相近。1983年美国科学家查理斯首次在墨西哥湾佛罗里达陡崖发现冷泉,之后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有关冷泉的报道,现已在全球大陆边缘海底发现上千个活动冷泉。
在本航次中,“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在南海一冷泉区采集到了100多只白色的潜铠虾、棕色的贻贝和少量阿尔文虾等,有些生物到船上还活着,这让科学家非常兴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维说,冷泉区生物和常见的近海生物有很大区别,它们生活在海底,没有光,所以眼睛都退化了。同时,它们身上或者体内都附着了很多微生物,它们就依靠食用这些微生物而生存,而这些微生物是依靠甲烷等化能而生存。
“我们将用这些生物样品开展极端环境下生物进化与演变、生物多样性、基因测序,以及冷泉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蒋维说。
海洋调查技术与保障是一门涉及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海洋保障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海洋调查与监测、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环境保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海洋调查技术方面,学生将学习海洋测量、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学等相关知识,掌握海洋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海洋观测设备的使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在海洋保障方面,学生将学习海洋法律、海洋安全、海洋环境保护等内容,了解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掌握海洋保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此外,学生还可能学习海洋工程、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管理等相关课程,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从事海洋调查、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环境监测等工作做好准备。具体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可能会因不同学校而有所差异,建议您查阅相关学校的招生简章或咨询学校的招生部门,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沉积物分类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谢帕德分类,新修订的《海洋调查规范》仍然使用谢帕德分类,而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欧美、韩国、日本都使用福克分类,近年来国内有许多专家也呼吁改用福克分类。鉴于这种情况,本分技术规程仍采用谢帕德分类,但同时也给出福克分类图,作为一种过渡,要求编两套沉积物类型图,一种是按谢帕德分类,一种是按福克分类,以后逐渐过渡到福克分类。
2 关于底质采样间距,本规程引用了国家相应调查规范,但在专项实际工作中由于受总体设计方案和任务量的要求,可能总体达不到规程要求,因此需要收集资料。
3 关于黏土矿物计算公式,本技术规程采用了实际应用中最广泛、最实用的公式。
广东省海洋地质调查院,成立于2021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宗旨和业务范围是“开展基础性、公益性海洋、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及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开展海洋、海岸带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开展海洋、海岸带地质科学研究,开展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调查、遥感地质调查等地质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工作;开展海洋、海岸带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资料,向社会提供公益性地质服务”。
1、海洋哺乳动物,我国现有各种海兽39种。如:各种鲸类、海豚、海豹、海狮、儒艮等。
2、海洋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体被角质鳞片,在陆上繁殖的变温动物。
3、海洋鸟类,海洋鸟类的种类不多,在中国海共记录了183种海鸟。如红喉潜鸟、黑脚信天翁、海燕、小军舰鸟、海雀、白鹭、海鸥等等。
4、海洋鱼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一个类群。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
5、海洋节肢动物,目前,在中国海共记录节肢动物4362种,约占中国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种的1/5。如鲎、虾类、蟹类等。
6、海洋软体动物,在中国海共记录到各类软体动物2557种,约占中国海全部海洋生物种的1/8。如石鳖、贻贝、珍珠贝、扇贝、牡蛎、文蛤、乌贼、章鱼等。
7、海洋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因其特有刺细胞,故又被称作为刺胞动物。目前,在中国海记录到各种海洋腔肠动物,共计是1010种,它们分属于腔肠动物门的三个纲。
8、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和高等的种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