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502
2024-04-23
1、青铜第一宝:毛公鼎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区别很大,但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2、瓷器第一宝:汝窑天青无纹椭圆水仙盆
高:6.7公分 深:3.5公分 宽:16.4公分 长:23公分。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于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于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3、书法第一宝: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善本书第一宝:文渊阁四库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套装共6册)》不但对内容精心制作,而且外观设计也力求庄重考究。《钦定四库全书(套装共6册)》囊括了经、史、予、集四部的所有文献,共计二百余万页,一百五十三张光盘。它采用图像方式存储文献资料,保存了原书的风貌,并提供书目检索功能等。
5、出土文物第一宝:秦皇铜马车
秦陵彩绘铜马车一组两乘,1980年出土于秦陵封土西侧20米处车马坑中,现陈列于秦俑博物馆文物陈列厅内。秦陵一号铜马车为“立车”,是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照秦代真人车马1/2的比例制作。
铜马车整体用青铜铸造,大量使用的金银饰件重量超过14千克,零部件达3000余个,采用了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红、绿、紫、蓝等色彩艳丽丰富,生动描绘了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秦陵彩绘铜车马是秦代宫廷舆服制度的真实写照,对研究古代车制更是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文物保护和文物信息存留方面,照片和文字描述不能让文物的每一处精细细节都得到记录,但VR可以全面的记录文物的每一处精细细节,一旦发生文物病害,VR将对文物修复工作起到巨大的帮助。
当下文物的交流和传播教育大多通过图片加文字的形式,不够生动、形象,难以抓住受众观赏学习和传播的兴趣。而VR技术的加入可以让观众更加有兴趣去了解文物,提起观众的学习兴趣。而VR独有的沉浸感和交互性等功能也会为文物的交流和传播起到助力的作用。
同样,VR的价值不仅只体验面文物方面,在工艺品行业也有着很大的优势。工艺品交易拍卖时,平面图片让大部分的细节得不到展示,而VR三维交互展示,能让人们细细的观察工艺品每一处精妙绝伦的细节,体会到每一个匠心独运的设计,如同精美的器物就在用户手中一样触之可及,用户可以细细的品味把玩,获得更好的浏览体验。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入发展,将来会在更多领域看到VR的应用,同时也会实现更加丰富的功能,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行业因虚拟现实技术而受益。
7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1314个,比上年末增加75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373个,占29.8%;博物馆5452个,占48.2%。2020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共17.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4万人。
《公报》指出,2020年,文化和旅游系统、文物系统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见)》《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国文化基因研究相关工作,启动南水北调东线二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程等。
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乡发现了6座大型的战国古墓,考古挖掘10年后,出土文物共计1.9万件,可以说是我国考古史上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墓之一
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第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玉龙》,中华第一龙,墨绿色玉龙,呈c字形蜷曲,完整无缺,头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
第二件:西周的《大盂鼎》,该鼎于清道光年间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是清末海内三宝之一。
第三件:商朝的《后母戊鼎》。原称为司母戊鼎,又称为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第四件:商朝的虎纹石磬,出出于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这是古代的打击乐器,这件作品为老虎身躯,做出猛虎扑食的架势,该磬有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乐曲,轻轻敲击,即可发出悠扬清越的声音,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
第五件:北朝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该车尊通体有纹饰十三层,纹饰整体雕塑整齐细腻,上呼下应,富丽堂皇,不愧为“青瓷之最”。
第六件:新石器时代《陶鹰鼎》,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陶应鼎为仰韶文化的陶器,整体造型为一只蹲着的老鹰,体态丰肥,两翼微微撑起,两足敦实有力,宽扁的鹰尾下垂落地,以粗大的双腿做成头顶的三个支点,构成“伫足鼎立”,也是国内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珍品。
第七件:新石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彩陶盆是半坡遗址的重要文物,由细泥红陶制成,其上的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敞口卷唇,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
第八件:商朝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为祭祀用品。
第九件: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
第十件:西周的《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
西周利簋:武王伐纣亲历记
九大镇国之宝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一件不大的铜器,以它不多的文字,为破解上古史中一个重要的疑案作出贡献,足见其弥足珍贵。利簋无疑是一件国宝重器!
是中山大学的商承祚教授。
商先生与陈寅恪、容庚、饶宗颐并称岭南四大家,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教育家。
先生以毕生心血研究和收藏文物,精于鉴别,收藏甚丰。为了收藏文物,不辞辛劳,有时甚至不惜借贷典当。
先生晚年主张“藏宝于国,施惠于国,施惠于民”。从1964年起,多次将珍藏文物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多家收藏单位。
尤为难得的是,先生辞世后,他的子女秉承父志,继续捐赠文物。先后捐给深圳博物馆的,就有5批571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年前人们所用的文字和武器。可以看到战国的铜镜、汉代的木简、唐人的写经、清朝的瓷器……。喜爱书画艺术的人,可以近距离观摩祝允明、董其昌、王铎等名家的手迹,欣赏郑板桥、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师的墨宝。
“商家捐献给国家的文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全国第一。”国家文物局局长如是说。
文物分类
文物分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文物进行聚类或归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本身也是一门科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文物分类
外文名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意义
便于进行科学、文物研究等
原则
同类相聚等
定义
按照标准对文物进行聚类或归类
特性
文物具有复杂性与可分性。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遗存。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物体或物品,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传留至今,品类庞杂,内容广泛。文物的复杂性表现为:时代或年代不同,质地不一,种类众多,功能各异。仅以质地而言,就有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牙器等。
文物虽然十分复杂,但又是可分的。因为:①文物有其产生的时代或具体年代,即历史性;②文物有其产生的地点或地域;③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构成的,即用不同的物质材料制造的;④文物在产生它的时代,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创制的,也就是各有自己的一定功用;⑤文物是有形的,以一定的形态出现,这与文物的物质性和功用密切相连。
将文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别聚集到一起,就形成不同的类别,而不同类别的文物在聚类时又分层次。
在文物分类中,同类相聚是一个重要原则。同类相聚的“同类”,因标准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按质地聚类,铁器类中只有铁制的器物,不会有其他质地的文物;按功用聚类,炊器类中的鼎,就有陶鼎、铜鼎、铁鼎,分属于3种材料制成,是3种不同质地的器物。但不论用哪一种标准聚类,同类文物都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由聚类标准决定,同时又要受到聚类标准的制约。在文物分类或归类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对具体的文物对象以什么作为分类的标准。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有了明确的准则,对事物才能有衡量的出发点和要求,凡是符合标准的文物,就可以归纳到一起,取舍均从标准出发,归类的标准不仅可以达到,而且科学性较强。
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在分类标准确定之后,用它去衡量复杂的文物,把符合该标准的文物筛选出来,集合成类,以达到归类的目的。这种归类的办法,亦成为分类法。由此可见,标准与分类法在实质上是相通的。
在文物的分类过程中,确定一种分类标准之后,只能按标准去筛选文物,集合文物,不属于该标准规定范围之内的文物,都要清理出来。这是分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不能违反。
在根据某一标准对文物归类时,不允许同时又增加另一标准,不能同时使用两个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也不允许交叉使用两个标准,否则就要出现混乱。
在同一类文物中,根据保护、研究、宣传的需要,也可进行更细的归类,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理的分法。
在历史遗物遗迹中,有大批文物不是用同一种物质材料制作的。这也是文物的复杂性之一。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文物,一般称为复合体文物,不包括文物史迹(不可移动文物)。
复合体文物在分类时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约定俗成,它是在文物分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其科学根据,即视器物的主要质地而定,或视复合材料中某种材料对器物功能所起决定作用而定。
分类方法
文物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等。
时代分类法: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这是文物按时代分类的根据。把同一时代的文物集合到一组,进行归类,为进一步研究各个时代的文物打下基础。
按时代对中国文物分类,总的可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划分,不是按纪年划分,对文物也是按朝代归类。至于对某一件文物的研究,则尽可能要了解它的绝对年代。古代文物,可分为商代文物、周代文物(或西周文物、春秋战国文物)、秦代文物、汉代文物、魏晋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国文物、宋代文物、辽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其中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文物,还可按具体的历史朝代详分。
史前文物,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文物和新石器时代文物。有的学者还区分出中石器时代文物。
存在形态分类法: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这里的所谓存在形态,是指文物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于收藏处所与散存于社会。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一般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基本上都是文物史迹。古建筑、纪念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近代现代重要建筑、纪念地等,都属于此类。这些史迹一般体量大,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不能像馆藏文物那样,可以收藏于馆内,并轻易移动。
文物史迹不能或不宜整体移动,是从文物史迹整体而言,至于个别文物史迹因特殊情况,则可迁移。一通石碑,原处已无其他建筑,又与周围环境无关,且不便保护,迁移之后不影响它的价值,又好保护,经批准可以移动,迁往它处。在基本建设工程范围内,因工程建设的特殊需要,而必须把一处文物史迹迁走时,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可采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拆迁,按原状复原。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都是这样迁移的。但周围环境已不同了。
可移动文物主要是指馆藏文物和流散文物。有石器、陶器、铜器、金银器、瓷器、漆器、玉器、工艺品、书画、古文献等。它们体量小,种类多。可根据其体量的大小和珍贵程度,分别收藏于文物库房,甚至文物囊匣内,并可根据保管、研究、陈列的需要移动,变换地点,这对其本身的价值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质地分类法: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由于所用物质材料的多样化,根据不同材质进行文物归类,是文物质地分类法的出发点。
质地分类法主要用于对古器物的归类,这种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馆藏文物的分类中,以文物质地分类比较普遍。一般分为:石器、玉器、骨器(含骨器、牙器)、木器、竹器、铜器、铁器、金器、银器、铅锌器、瓷器、漆器、玻璃器、珐琅器、纺织品、纸类文物等。
按质地对器物分类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即器物的材料有时并非一种,有的主体与附件分别用两种材料,有的本身就是复合材料制作而成,对此,就要按照约定俗成的办法加以处理。同时也须指出,所谓某种材料质地也是相对而言,是指主要材料。至于物理和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则是另一个问题。
功用分类法:以文物功用作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文物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遗存,在制作时,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任何一处(一件)文物,都有它的用途。在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但文物功用与其形制、种类是分不开的。形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形象,具体。功用是内涵,通过形体发挥其功用。
某一功用的文物,其时代、质地并不完全相同。农具中既有石质农具、木质农具,又有青铜质地农具和铁制农具;兵器也有石制、骨制、铜制、铁制等。这些质地不同的农具和兵器,其时代也不完全相同。
此种分类法,可把某一功用的各种不同质地的文物从早期到晚期聚集到一起,对研究其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十分有利。对研究专门史有重大价值。
属性分类法:以文物的社会属性以及科学文化属性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在运用此种方法对文物进行分类时,首先要研究文物的用途及深层含义,如古器物中的礼器,供大典、祭祀等使用,就是一种社会属性。明器是古代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各种器物,又称“冥器”或“盟器”,常模仿各种礼器、日用器皿、工具、兵器等制作而成,也有人、家畜、禽兽的形象以及车船、家具、建筑物等模型。而制作明器的材料又有木、石、陶、瓷等。但其本质属性仍为“明器”。
天文图、圭表、漏壶、日晷、浑仪、简仪、古地图、砭镰、金银医针等等,都是以直接表现科学技术为内容的器物,可称为科技文物,这也是它的属性。
供宗教活动的场所、用具及表现宗教内容的物品,如寺庙、法器、宗教绘画等,称为宗教文物,是宗教性质的遗存。
民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都是以其属性划分的。
来源分类法:以馆藏文物来源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该分类法只适用博物馆、纪念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这些单位的藏品都有来源,主要有:拨交、征集、拣选、交换、捐赠、发掘。但在实际分类中,此法并不常用。各种来源的文物,多在文物的账目或卡片上反映出来。
价值分类法:以文物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主要是根据文物价值高低来区分。根据中国文物法规规定,文物史迹,即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古遗址、古墓葬、纪念遗址或建筑物等,依其价值的高低,由各级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即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瓷器、漆器、工艺品、书画等,依其价值高低,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
文物分类与文物保管:文物分类对文物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对文物保管亦十分重要。
①有利于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普遍采用按文物质地进行分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有利于按质地分别存放、保管。文物的质地不同,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亦不相同,对温度、湿度、光线、生物(微生物)的反应和要求各不相同。这无疑给文物保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馆藏文物按质地分类后,就可以根据文物质地对保管的要求,设置专门文物库房。很显然,把同一质地的文物藏品保存于同一库房之内,在温度、湿度等方面即可按照需要调控。反之,把不同质地的文物藏品混放于同一库房内,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此外,按质地对馆藏文物分类,还可以对某些文物价值高、经济价值亦高的藏品进行专库、专柜保存。
②有利于分级保管。按文物价值高低分类,对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保护管理十分有利,如对一级文物须设置专柜保管,复制一级文物须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文物史迹分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国务院和省、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这既表明它们的价值有高低之分,又说明对它们的保护管理须采取不同的办法。关于保护管理方面的重大问题,则分别由公布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决定,正常的保护工作均由其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
最出名、最重要的应该是仰韶文化遗址;这个遗址距今7000到5000年,放在世界上也是最古老的遗址之一。但河南最古老的中华文明遗址却不是仰韶文化遗址,而是前文提到的贾湖遗址,此遗址距今约9000。华夏文明距今不过五千年,之所以说这个距今九千年的贾湖遗址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文化遗址是因为遗址出土了一件非常古老而逆天的文物。
这件文物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物之一,其名字叫做“贾湖骨笛”。去过河南博物院的应该知道,该博物院有着9大镇馆之宝,而这件古老的“贾湖骨笛”便是其中一件。这件文物的出土不仅改写了世界历史,还再次印证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中国文物报社非常好。中国文物报社是全国权威性专业报社,专业性很强,可以学习很多专业知识。
中国文物报社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文博考古全行业全国性权威媒体。承担编辑出版《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杂志、《中国文化遗产》杂志以及主办中国文物信息网的任务,承办国家文物局交办的有关文物保护、文物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及其他相关业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