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
502
2024-04-23
《中国媒介制度变革论》是2011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鹏。
内容简介
本书从传媒经济学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媒介变革的缘起、问题、方向、实质以及变革的最终诉求进行了探讨。
书中使用了历史分析、逻辑分析、制度分析和规范分析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介制度演进和变革问题进行分析。本书从历史分析的纵深层面人手,将每一次制度变革放在历史维度里进行审视和比较,最后将各次变革串联为一幅媒介经济制度变革的图景,整体呈现出一种较为开放、宏观的视野。同时,还将以制度分析理论为基础,截取我国媒介经济制度变革的横断面进行拓展分析,构建重要变革的理论依据,分析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对现实的影响。此外,由于研究对象是媒介的经济制度,那么对媒介特性的分析也作为一个尺度融人到制度分析的框架中。
其实我觉得媒介自由理论就是指的媒介规范理论中的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就是所谓的自由主义。
你可以参考郭庆光第二版的《传播学教程》第141页,对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的论述。
“媒介化”本质上是一个宏大层面上的概念,同时也在中观和微观层面均有体现。它是媒介效果向宏观社会效应的一种延展,其根本点在于以此概念理解媒介所造成的复杂的社会后果。媒介化是社会和文化以及互动模式由于不断加剧的媒介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社会进程。
作为媒体从业者,我们时常听到媒介探照灯理论这个词。它是媒体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媒体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媒介探照灯理论深入探讨了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媒体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媒介探照灯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于20世纪中期提出。他认为,媒体是一个探照灯,能够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特定的事件、话题或问题。媒介探照灯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媒介理论的自动化断言”,即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自动进行的,而不受媒介使用者的控制。
媒介探照灯理论指出,媒体通过选择、过滤和呈现信息的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媒体的选择性决定了哪些信息被传播和展示,而过滤性则决定了信息如何被传播和展示。媒介探照灯理论认为媒体的选择性和过滤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任何媒体都有其特定的编制和报道方式。
媒介探照灯理论认为,媒体不仅仅是向观众提供信息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对个体产生思想、价值观和态度的影响。媒体通过呈现特定的信息和观点,塑造了观众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一部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角度可能影响观众对某个群体或事件的看法。
媒介探照灯理论还指出,媒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认知层面,还涉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通过长期的观看经验,观众会逐渐接受媒体表现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影响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影响可能体现在购买决策、社会行为和社交观念等方面。
媒介探照灯理论认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不仅通过个体的接受和传播产生,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迁中。媒体的报道、评论和解读对社会舆论和观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引导社会对特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媒介探照灯理论强调,媒体的影响是多层次和复杂的。它们不仅仅通过信息的直接传递影响社会,还通过与其他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产生间接影响。例如,媒体的报道可能引发公众对某个议题的关注,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
媒介探照灯理论的研究对媒体从业者和公众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对于媒体从业者来说,了解媒介探照灯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责和影响,从而更加负责地进行报道和表达。对于公众来说,了解媒介探照灯理论能够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接受媒体的信息,保持对多样观点的包容和辨别能力。
媒介探照灯理论的研究也为媒体和社会关系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信息时代,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愈发显著,媒介探照灯理论的研究将继续推动媒体研究领域的发展。通过研究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麦克卢汉对冷热媒介的分类并不严格,二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我们不能保证麦克卢汉对每一种媒介的分类都是恰当的。但是我很同意电视是冷媒介的说法。
将电视当做冷媒介是因为,电视上的内容有时候受到时长的限制而不得不进行内容的压缩,导致电视在这样的状况下,并不能完整、高清晰度的呈现出现实情形,因此将电视划进冷媒介的范围。这一点在拉帕姆的序言中是有提到过的。在其他情况下,并不能保证电视呈现出的内容一定是冷媒介性质的。
麦克卢汉学说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关于传播媒介的理论。麦克卢汉以全人类历史发展为背景,全面、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传播媒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见解,形成麦克卢汉学说。其核心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还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等。
按照他的观点,影响人和影响社会的因素,不是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而是传播媒介本身;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取决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内容,媒介传递的“讯息”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是由媒介本身性质所产生的作用。
因此,媒介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的基本动力,而且是区别人类社会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1. 子弹理论 2.传播流
3.有限效果论
对“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媒介即信息”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 指的是由传播技术的任何进展引起人类事物在规模、步伐或类型上的变化。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生平】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年-1980年),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1933年,麦克卢汉在加拿大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学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在同一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久到剑桥大学留学,继续文学方面的研究;1942年获得剑桥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机器新娘》(1951年)和《理解媒介》(1964年)。
麦克卢汉一生勤于学问,拿了5个学位,完成了几次重大的学术转向:工科——文学——哲学——文学批评——社会批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终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麦克卢汉的著作如天书,文字诡谲俏皮书信则明白如话。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一)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如果按宏观视角来理解,其实说的就是媒介形态其实是讯息中的信息(或信息中的信息,更本质更重要),媒介本身的存在改变了人类认知世界、感受世界和以行为影响世界的方式,而媒介传递的内容信息与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相比,则是相对次要的。明显,这种过程的发生与改变,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历史时期,才可以观察得到。
麦克卢汉之前,人们往往认为媒介是媒介,信息是信息,媒介只是装载信息的载体,并不能代表信息本身。人们认为是讯息(内容)的传播产生了“效果”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与行动。但实际上,媒介形式本身是在产生“效果”或影响,媒介形式的变革导致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行为发生了变革,乃至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革。每一种新的媒介都会改变我们过去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加速并扩大人们的功能”,即新的媒介导致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为上引入了新的“尺度”、新的“速度”、新的“模式”。
说个具体的例子,一本新闻杂志报道了一个重大事件,然后电视台把这个杂志的编辑记者请来做一个节目,然后这个电视节目的视频被传到网络上被评论……这其中就体现了信息的不断升阶,也说明了为什么“媒介即信息”。
【传新网温馨提示】这个问题建议结合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来理解,伊尼斯是多伦多学派的先驱,也是麦克卢汉的老师,对后者影响很大,他也有一句名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诞生。”伊尼斯采取人类史的宏观视角首先分析了信息载体本身对人类文明传播活动的影响,“媒介即信息”是与该命题一脉相承的后续讨论。
图片人物 麦克卢汉 图片来源网络
(二)媒介是人的延伸
在理解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的内涵远远超过我们在新闻学、传播学中对媒介的界定。在麦克卢汉以前,传播学家大多把媒介看做给我们带来信息的介质,如收音机、电视和报纸,但在麦克卢汉的定义里,任何一种技术,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所有的媒介都是人的某种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 “媒介的这种延伸是人器官、感官或功能的强化和放大”。
媒介形式改变了人类感官与感知的关系。电视的发明是对视觉和听觉的凸现,每一个新媒介的产生都会使人的感官比例发生变化,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意义。视觉、听觉等感官比例的变化延伸了不同的空间,塑造着我们感知世界的方法和能力以及思想的模式。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实际上是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麦克卢汉认为,使某一感觉器官作“高度定义”扩张的传播媒介,虽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种感官;虽然有高度扩张,但却使人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都非常低,这样的传播媒介就是“热媒介”。反之,“低度定义”涉及人类感官范围较广,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对较少,对任何事物都缺乏详细的描述,需要由人来补充,因而人的参与度较高,这样的媒介称为“冷媒介”。
这种媒介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四)地球村
把地球视为村落的两层寓意:是一个狭小的空间范围,人们可以快速交流并在第一时间里得知发生的事情;共同社区:媒介创造的环境使整个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民族、国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构,人类获得在全球范围内感知的新能力。
麦克卢汉认为,这样的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民族、国家等概念的瓦解和重构。地球村不仅仅是一个村落,电子速度在突然的内爆中将所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集中到了一起,这在更广泛的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于责任的认识。此外,麦克卢汉还认为,在整个电子技术塑造的时代里,人们对于整体合一的需求就是对整个人类无限和谐的追求。“地球村”预见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每个人、每个地区都成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们在信息网络中成为地球村落的居民,人类的命运空前的联系在了一起。关于“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
【评价】麦克卢汉提醒人们对于媒介自身的研究。提出对人类技术日益“麻木”的警告。他把媒介比喻为环境,“电子媒介技术营造的环境如同皮肤一样包围着我们,我们对这样的环境无法知晓和辨析。”提出人类对技术日益麻木的警告。但是麦克卢汉理解传播的尝试过度强调“技术”发展,并且忽视了其他批判议题。
另外还有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的重新部落化”、“内爆”等知识点,详情见《新闻传播理论专题宝典》(传播学专题册)专题二十七·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