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理论来源?

797科技网 0 2024-11-15 11:09

一、哲学的理论来源?

哲学的三大起源: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

说到哲学的起源,很多人会想到古希腊,因为那时期出现了许多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名流千古的古希腊哲学家。不过在希腊哲学家不断涌现的年代,中国、印度也有着自己的哲学,所以哲学有三大起源: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

哲学的三大起源

哲学的三大起源分别是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期间,在世界范围内,希腊、中国和印度同时产生了哲学,这三个地方几乎没有来往,但就在那几百年内,不约而同的产生了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独立的思路和独立的哲学问题,从而形成了三大哲学系统。

1、轴心期理论

人类最初的文化形态是宗教和神话,哲学则是脱胎于宗教和神话的世界观。据了解,各民族都有宗教和神话,但不都有哲学,而在诸多古代文明中,只有希腊、中国和印度产生了这些,并且这三个民族的哲学是在大致相同的时期诞生的。20世纪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把人类精神的这一突破时期(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称为“轴心时代”,即雅斯贝尔斯轴心期理论。

2、希腊哲学

在轴心时期,希腊哲学可以说缤彩纷呈,在这段时期,哲学之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纷纷对于世界之本原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也有许多剧作家、诗人等艺术家也运用艺术所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世界真理的理解。

3、中国哲学

在中国,轴心时期对应的便是春秋战国时期,而那时候,诸国征战不断,社会上礼崩乐坏,不过这也为多元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由此以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荀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等人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家的学说。可以说,中国哲学并不逊于希腊哲学。

4、印度哲学

在印度,轴心时期对应的是印度教与佛教并存的时期,而那时候,探讨《奥义书》哲学内蕴的印度教众弟子与佛教及原始佛教众弟子之间,经常出现思想上的碰撞。而这两种宗教各自的教义内部也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这些都成为了印度哲学深刻的底蕴。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哲学三大鼻祖。

二、行为理论的来源?

社会行为理论(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是指由斯托布(1980)提出的亲社会行为内部动机激活和产生的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斯托布进行过许多教育性实验,如 1971 年发表的《角色扮演的运用和儿童在助人及分享行为学习中的首次经验》,指出移情与技能是助人行为中的两个关键因素;角色扮演法既能激发儿童移情,又能培养其助人技能,故成为儿童教育中的有效方法。

此后,他发表了《积极的社会行为和道德性》(1979)及《利他主义和侵犯的限定性和发展的概念:动机、自我和环境》(1986)等一系列文章、专著,并提出了有新意的社会行为理论。

三、PDA理论来源?

下推式自动机(Pushdown Automaton,PDA)是一种基于计算理论的自动机,它指定堆栈。 之所以使用Pushdown一词,是因为可以将堆栈向下推,因为操作只能在堆栈顶部的元素上进行。 PDA可以存储无限量的信息。 它用于识别上下文无关的语言。

四、人工智能理论?

人工智能的理论包括:

1.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技术运用由图像处理操作及机器学习等技术所组成的序列来将图像分析任务分解为便于管理的小块任务。

2.机器学习:机器学习是从数据中自动发现模式,模式一旦被发现便可以做预测,处理的数据越多,预测也会越准确。

3.自然语言处理:对自然语言文本的处理是指计算机拥有的与人类类似的对文本进行处理的能力。例如自动识别文档中被提及的人物、地点等,或将合同中的条款提取出来制作成表。

4.机器人技术:近年来,随着算法等核心技术提升,机器人取得重要突破。例如无人机、家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

5.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可融合计算机、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生物统计学,利用人体固有的生体特性如指纹、人脸、虹膜、静脉、声音、步态等

五、多维贫困理论来源?

多维贫困是指人的贫困不仅仅指收入贫困,还应该包括诸如可接入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服务(如自来水、道路、卫生设施)、获得的社会福利及保障等指标,以及对这些福利的主观感受的贫困。

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受数据收集以及人类对贫困概念本身认识的限制,人们习惯于用收入、消费或其他货币尺度来测度贫困。事实上,贫困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社会现象。如世界银行(2003)认为,贫困是人们想逃避的一种生存状态,贫困意味着饥饿、缺医少药、失业、无上学机会以及权利和自由的丧失。可见,贫困意味着福利的丢失。贫困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除收入外,还包括许多非货币的维度,如教育、健康、住房以及公共物品的获得等。有较高的收入并不一定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或其他公共物品。这样,如果仅从收入维度测量贫困,可能导致那些教育、健康或其他相关维度处于贫困(短缺)状态的人口得不到及时救助,并且,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看,货币贫困具有可逆性,而非货币贫困通常表现出不可逆的特征。例如,一个身患某种疾病的少年,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可能终生丧失劳动能力;同样,一个处于辍学边缘的儿童,如果没有及时的教育救助,也会失去在未来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陷入长期贫困之中。因此,采用多维度的方法测度贫困,不仅可以加宽和加深人们对贫困的认识,还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瞄准率更高、效果更好的分类救助措施。

虽然,福利经济学家Cannan(1914)、Pigou(1920)等早已认识到贫困和福利问题远非以货币表示的经济指标能够轻松描述并解决,但较早明确提出从多维角度来认识贫困与发展问题的学者则是Sen(1976),其“可行能力”理论被公认为是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Martinetti,2000)。

1.Sen的“可行能力”理论

在回答“什么样的平等”这一道德哲学问题时,Sen认为广受关注的三种平等观(功利主义的平等、完全效用的平等、罗尔斯主义的平等)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无法通过将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构造一个完备的理论。进而,他首创了“可行能力”概念,提出了“基本可行能力平等”的构想。其中,可行能力指“人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能力”(Sen,1980,1984,1985)。

将“可行能力”理念引入贫困分析,Sen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他认为贫困对应的是功能性福利的缺失,而功能性福利缺失的背后则是实现功能性福利的可行能力的缺失,即个人的福利是以能力为保障的,而贫困的原因则是能力的匮乏。基本可行能力由一系列功能构成,如免受饥饿、疾病的功能,满足营养需求、接受教育、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功能等。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丧失是贫困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贫困的表现。因而,基本可行能力包括的功能不仅具有消除贫困的工具价值,而且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人类福利。如果将生活看做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功能性活动,而对福利的概括评价则必须表现为对这些组成要素的评价形式。作为一个社会人,理应具备包括获得足够的营养、基本的医疗条件、基本的住房保障、一定的受教育机会等基本功能(Sen,1983),如果个人或家庭缺少这些功能或者其中的某一项,那就意味着处于贫困状态。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是对发展贫困理论的发展和超越。发展贫困理论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虽然也强调收入、消费之外的因素,如健康、教育等,但它仅把这些因素看做提高收入和消费的工具或手段。因而,发展贫困理论关注的仍然是个人或家庭是否存在经济上的贫困,对其他因素的考虑只是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人(家庭)现在或未来的经济状况。而可行能力贫困理论认为健康、教育这些因素不仅具有消除收入贫困的工具性价值,而且它们本身代表了某种发展的目的,还具有内在的价值。可见,不同于发展贫困理论,可行能力贫困的内涵已经超越了经济方面的贫困,它把缺乏健康、教育等因素本身看做一种贫困。

Sen从“可行能力”的视角定义贫困催生了多维贫困理论。收入匮乏作为一系列功能性活动中的一种,在市场不完善或不存在的现实情境下,无法作为工具性变量完全反映个体或家庭的被剥夺程度。要正确衡量个体或家庭的贫困程度,就必须从多个功能性维度来考虑个体或家庭被剥夺的状况,构建多维贫困测度指数(Anand&Sen,1997)。

2.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

贫困指数应与一系列伦理上说得通的准则相一致(Sen,1976)。因而,只有满足一系列公理性条件的贫困指数才具有良好的性质。相对于单维贫困指数而言,多维贫困测度的公理性条件更为苛刻。Chakravarty等(2005)概括了多维贫困测度的12条公理:

(1)聚焦性公理(Focus)。某一维度上的改善并不影响另一维度的剥夺,即对于某一贫困主体而言,不同维度之间不可替代。如某人超过贫困线的收人增加不能改变其在教育维度方面的缺失,他在教育维度仍然是贫困的。

(2)标准化定理(Normalization)。贫困指数具有基数特征,即当社会中所有的人都不贫困时,贫困指数为0。

(3)单调性公理(Monotonicity)。若某穷人的状况得以改善,贫困指数不会增加。

(4)复制不变性公理(Principle of Population)。将维度矩阵复制多次不会改变贫困程度,这一公理有助于进行跨时和跨地区的贫困比较。

(5)对称性定理(Symmetry)。除了贫困考察的维度以外,其他特征,如姓名等都不会对贫困的测度产生影响。

(6)连续性公理(Continuity)。该公理确保了某一维度上的值包括临界值的微小变化不会导致贫困指数的剧烈变动,因而,贫困指数不会对临界值和基本需求的观测误差过分敏感。

(7)子群可分性公理(Subgroup Decomposability)。如果将总人口按照种族、地理以及其他分类依据划分为几个子类,则总贫困指数可以分解为由人口比重加权的各子群贫困指数的加权和。这一性质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准确地把握各子群体的贫困状况,并制定针对性强的减贫策略。

(8)基本需求非下降性公理(Non—decreasingness in Subsistence Levels of Attributes)。基本需求提高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两个相同的社区中,生存水平更高或基本需求更高的社区其贫困程度不会更低。

(9)非贫困增长性公理(Non—povertyGrowth)。如果一个富人加入某社区不会导致该社区贫困增长。和聚焦性公理一起,非贫困增长性公理确保了贫困指数是人口规模的非增函数。

(10)转移性公理(Transfers Principle)。如果Y社区的贫困维度矩阵Y在通过一系列等价转换后,能变成与x社区中的贫困维度矩阵X相同的矩阵,则x社区的贫困不会高于Y社区的贫困。

(11)规模不变性公理(Scale Invafiance)。各维度上的值和临界值成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贫困指数,也就是说贫困可以看做是各维度上关于临界值的相应比例的缺失。

(12)贫困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非下降公理(Non—decreasing Poverty Under Correlation Increasing Switch)。当两个贫困维度之间是替代关系时,实行维度间关联性增强转换,不会降低贫困程度。如A、B两人在2维度都缺失的情形下,假定A在维度1上相对富有(A>B:),B则在维度2上相对富有(A<B::),若进行维度间关联性增强转换,即将A、B在维度2上的相对状态进行转换,从而增强两个维度上的相关性(即A在维度1、2上都相对富有),若维度1、2之间是替代关系,即维度1上的量可以补偿维度2的缺失,则这种贫困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不会降低贫困。类似地,如果维度之问是互补关系,维度间关联增强性转换也不会增加贫困。

六、阶级划分 理论来源?

  阶级划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家们没有看到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在阶级划分中的决定作用,他们或被职业的区别、或被等级的分化、或被收入的多少、或被利益的对立等表象所迷惑,没能提出划分阶级的科学标准。

现代西方社会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有意无意地回避阶级的实质,淡化由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的阶级鸿沟,企图以阶层的区别替代阶级的划分。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理论既找到了由以区分阶级的根本原因,又看到了同一阶级内部除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外的其他非本质差异,从而对社会为什么和怎么样区分阶级、同一阶级内部又为什么和怎么样区分为若干阶层的问题给予了透彻地说明,是分析社会阶级阶层的科学理论。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理论同样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阶级结构已经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亟须我们给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回答。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与此相应的生产关系的适时调整,其阶级结构不是日益简单化而是更加复杂了,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中产阶级的崛起;另一方面,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如何认识和处理阶级阶层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解决得并不令人满意。

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阶级阶层关系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前提下,对这些新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100多年前根据当时西方国家状况所提出的阶级划分理论,从而为我们科学地重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阶级阶层关系这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七、自愿原则理论来源?

自愿原则,在传统民法理论中多称意思自治原则。所谓自愿原则,是指法律确认民事主体得自由地基于其意志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八、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

TensorFlow是 谷歌基于DistBelief进行研发的第二代 人工智能 学习系统,其命名来源于本身的运行原理。Tensor(张量)意味着N维数组,Flow(流)意味着基于数据流图的计算,TensorFlow为张量从流图的一端流动到另一端计算过程。TensorFlow是将复杂的数据结构传输至人工智能神经网中进行分析和处理过程的系统。

TensorFlow可被用于 语音识别或 图像识别等多项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

九、叙事心理班会的理论来源?

主要有两个方面:

叙事疗法:叙事疗法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咨询疏导方法,由麦克·怀特与大卫·埃普斯顿在20世纪80年代共同创立。其核心思想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故事的作者,而叙事疗法就是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和重写这些故事,从而帮助我们改变生活。叙事疗法的理论基础源自社会建构主义,这是一种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个人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的理论。此外,叙事疗法还受到了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脉络的影响。

叙事心理学:叙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通过叙事(如故事)来理解和影响生活的学科。叙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叙事在个体发展、社会互动以及文化传承中的角色,以及叙事如何影响个人的感知、情感和行为。

综上所述,叙事心理班会的理论来源于叙事疗法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同时也借鉴了叙事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十、newmark文本功能理论的来源?

作为英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认为,翻译活动究其本质是对文本的翻译,因此研究翻译时译者不能脱离文本。

基于修正布勒、雅各布森功能模式的语言理论,他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本功能及其分类。

鬼可怕还是人可怕?
君子尊德性而道解释?
相关文章